目 錄:
導 言
第一章 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歷程
一、百年征程鑄就時代新輝煌
二、中國式現代化改變了中國
第二章 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路徑
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根本保障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三、獨立自主是必由之路
四、改革開放是關鍵一招
五、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六、作為系統工程推進
第三章 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色
一、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
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五、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第四章 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一、新價值形態:追求人民至上
二、新制度形態:不斷完善革新
三、新發展形態:走向全面協調
四、新民主形態:全過程人民民主
五、新文化形態:堅持繼承創新
六、新全球治理形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結語
編寫說明與致謝
導 言
18世紀中期,“珍妮紡紗機”拉開了工業革命的大幕,西方國家從此開啟了現代化進程。
兩百五十多年過去了,現代化大潮依然滾滾向前。曾經災難深重、風雨飄搖的中國,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踏上充滿光榮與夢想的現代化新征程。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它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世界上是否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有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本報告用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作出了否定的回答。
立足歷史的縱深發展,報告探究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現代化的百年脈絡、卓絕探索。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在科技發展、經濟和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取得了享譽世界的巨大成就。
報告總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路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系統推進現代化各項事業。在全世界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將成為全球探索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先行者、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者和沉著冷靜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實干者。
報告分析認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不同于西方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在價值取向上摒棄資本至上、追求人民至上,在制度建設上證偽“歷史終結論”、不斷完善革新;在發展路徑上走出“單向”“異化”、走向全面協調;在民主形態上不搞少數人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在文化認同上從不割裂傳統、堅持繼承創新;在全球治理上不搞單邊主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報告指出,現代化不僅是經濟的現代化,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樹立了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的典范,探索出了一條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為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選擇,為更多發展中國家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帶來了希望、增強了信心、提供了啟示。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日出東方,其道大光。
第一章 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歷程
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
——習近平
1921年,嘉興南湖,一葉紅船揚起了中國現代化百年征程的風帆?!白魇家埠?,將畢也鉅”,無聲,卻似驚雷,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為波瀾壯闊的奮斗史詩寫下了光輝的起筆。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路到復興路,我們黨百年來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進行的一切斗爭、作出的一切犧牲,都是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百年風華正茂,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在追求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步步探索、前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為人類進步事業作出燦爛輝煌的卓越貢獻。
一、百年征程鑄就時代新輝煌
在人類社會發展中,中華民族創造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長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17世紀中葉后,西方一些國家先后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并相繼完成工業革命,在新的生產方式推動下迅速強大起來,資產階級開始了血與火的原始積累和殖民掠奪。
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的中國,在世界近代化、工業化、現代化的大潮中逐漸落伍,自然成為西方列強垂涎和爭奪的市場。從1840年開始,西方列強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強迫中國割地、賠款,貪婪地攫取種種特權,嚴重抑制了中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
“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2]是對這一時期中國被迫卷入西方主導的現代化浪潮的深刻總結。無數仁人志士歷經千辛萬苦,嘗試向西方國家學習先進的制度和技術,追求中國的富強進步之路。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為代表的洋務派,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以孫中山、黃興為代表的革命派在近代中國追求現代化的進程中以百折不撓的精神,不斷嘗試各種救國方案,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沒能改變舊中國積貧積弱的面貌。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此后,中國追求現代化的重任,歷史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人身上。在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帶領下,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現代化進程實現了從被迫卷入西方現代化到以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引領世界現代化新潮流的歷史性轉變。
(一)1921-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現代化初探
山河破碎、任人宰割之時,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了, 中國人民有了改變苦難和屈辱的希望。
在實踐和探索中,早期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新的生產力不可能建立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基礎上,中國首先需要一場偉大的社會革命。中國的現代化必須以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根本前提和基礎。
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為中國實現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
(二)1949-1978年: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現代化探索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由近代衰落走向強盛的歷史轉折點,它為中國朝著社會主義方向和國家現代化目標邁進創造了前提。
新中國是在一窮二白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當時極其缺乏大機器制造業和現代技術裝備。毛澤東曾經形象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p>
1953年12月,毛澤東提出建設“現代化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現代化”“現代化的國防”,初步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思想。1954年9月,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的要求。在1964年底至1965年初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正式向全國人民公布了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
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戰略目標,中共中央在1964年提出了“兩步走”的發展規劃: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中國經濟走在世界前列。
經過中國人民的艱苦奮斗,到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建立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實現了“四個現代化”的第一步發展戰略。這一階段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三)1978-2012年: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現代化新局面
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興起,世界范圍內的現代化加速發展。國內外發展大勢都要求中國共產黨盡快就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政方針作出政治決斷和戰略抉擇。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1979年3月,鄧小平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當年12月,他還用富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小康”來詮釋中國式現代化,明確了20世紀末中國能夠達到的現代化水平,由此,“小康”成為中國推進現代化道路上的一面鮮明旗幟。1987年,中共中央制定了“三步走”現代化發展戰略:第一步,到20世紀80年代末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為加快推進中國式的現代化,中國共產黨人大膽探索,成功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階段。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深度融入全球化進程,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中國積極主動與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接軌,推動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在擴大開放的同時,也為經濟全球化向前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激活了世界經濟的“一池春水”。
這一時期,中國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
(四)2012年至今:新時代的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展開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展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全面總結、充分吸收中國現代化建設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內涵,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發展,開辟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境界。
——在認識上,深化了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本質的認識,概括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初步構建起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使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學、更加可感可行。中國正在經歷的新時代,是一個不可逆轉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在此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戰略上,確定分“兩步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間表,即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漸次鋪開,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深入推進,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在實踐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人民不懈奮斗,推動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特別是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邁出堅實的一步。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新時代推進的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的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的一系列標志性成果,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經過一百多年的不懈奮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已走出一片天地并獲初步成功。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及其實踐從中國具體實際出發,賦予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新的時代內涵,融合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呈現出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的理論認知。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豐富和發展了世界現代化理論的知識圖景。
“惟其艱巨,所以偉大;惟其艱巨,更顯榮光”,在接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的趕考路上,中國共產黨一定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交出一份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答卷。
二、中國式現代化改變了中國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中國式現代化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書寫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中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落后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實現歷史性跨越。
(一)完成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千年夢想
小康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和夙愿。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采取了許多具有原創性、獨特性的重大舉措,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經過8年持續奮斗,中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到2020年底,實現了中國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3]
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邁出了關鍵一步。
中國的減貧成就也對世界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對全球減貧貢獻率達到70%以上,在人類歷史發展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4]同時,中國的精準扶貧推動了扶貧減貧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對全球面臨類似挑戰的國家具有借鑒意義,標志著人類社會消滅貧困的方式已經超越了資本主義的限定,世界歷史將在實現人類真正平等的事業上翻開全新的一頁。
(二)經濟快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歷史性飛躍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實現歷史性躍升,國內生產總值(GDP)從2012年的53.9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126萬億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經濟總量約18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30%以上。
——經濟量質齊升帶動全球經濟增長。十多年來,中國從制造大國加快轉向制造強國,服務業穩居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綠色成為經濟發展鮮亮底色,消費成為拉動經濟第一大引擎,城鎮化率穩步提高,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三新”(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過17%。2012年至2021年,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比重從11.4%提升到18%以上。過去十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帶動超過七國集團總和。
——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格局。近年來,中國不斷降低關稅總水平,持續放寬市場準入,對外開放范圍、領域和層次持續拓展,外貿方式不斷創新,外資市場準入進一步放寬,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格局加快形成,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促進了全球發展繁榮。中國已經是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5],是越來越多國家的主要投資來源地。在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的今天,穩步提升的中國經濟為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帶來難得的確定性,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更強勁動能。
(三)活力與秩序、發展與穩定相平衡,億萬人民共襄國泰民安
在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國共產黨以共同富裕為價值導向,注重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實現活力與秩序、發展與穩定相平衡,滿足億萬人民國泰民安的普遍愿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良好社會環境,為世界和平提供了穩定性和建設性因素。
——國家安全全面加強。面對更為嚴峻的國內國際形勢,中國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不斷完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和法治體系、戰略體系、政策體系,以高質量發展夯實高水平安全物質基礎,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深化反恐怖反分裂斗爭,連續6年保持暴恐案事件“零發生”[6]。推動實現港澳地區長治久安和“一國兩制”行穩致遠。通過綜合施策、持續努力,有效增強全社會維護國家安全的積極性主動性,進一步鞏固各領域安全的人民防線。
——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中國共產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社會建設,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1949年以來,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不足35歲增長到78.2歲,人民受教育程度從文盲率高達80%到減少至2.67%,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有效保障。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解決了1.3億余人的城鎮就業問題,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提升。截至2022年底,中國加快推進社會治理體制改革,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來,從“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到“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從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到打造“社會治理共同體”,治理主體日益多元多樣,彰顯了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原則。到2021年底,全國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由“十三五”末的82%到實現全覆蓋,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由31.8%上升到84.6%,將爭取“十四五”末實現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全覆蓋。
第二章 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路徑
實踐證明,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7]
——習近平
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從地下冒出來的,而是中國共產黨秉持初心使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一關接著一關闖出來的,一代接著一代干出來的。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堅持對中國式現代化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走獨立自主道路、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發展新質生產力、堅持系統推進,確保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根本保障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根本保障。
(一)確保中國式現代化在正確軌道上順利推進
旗幟決定方向,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舉什么旗、走什么路,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根本性問題。中國共產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保中國式現代化在正確軌道上順利前進。
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科學理論指引;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強制度保證;不斷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習近平強調:“只有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榮興盛;否則就會偏離航向、喪失靈魂,甚至犯顛覆性錯誤?!盵8]
(二)確保錨定中國式現代化奮斗目標行穩致遠
中國共產黨堅守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堅持把遠大理想與階段性目標統一起來,一旦確定目標,就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張藍圖繪到底,從根本上超越了一些國家政黨紛爭不斷、政策朝令夕改的弊端。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場歷史接力賽。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追求現代化的奮斗目標一以貫之、循序漸進,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豐富完善。中共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這種錨定奮斗目標一代接著一代干的精神,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戰略定力和制度優勢。
(三)凝聚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
一盤散沙沒有希望,團結統一才有力量。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國情復雜的大國,要把各方面力量團結起來建設現代化,首先要有一個團結統一的黨。
中國共產黨從一個幾十人的小黨逐步發展為擁有9800多萬名黨員、在14億多人口大國長期執政的百年大黨,始終高度重視依靠共同的理想信念、嚴密的組織體系、全黨的高度自覺、嚴明的紀律規矩來實現黨的團結統一。中國共產黨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使全黨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
中國式現代化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以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愿景激勵人、鼓舞人、感召人,有效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和諧,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奮斗,凝聚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磅礴偉力。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F代化順應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世界各國孜孜以求的目標。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維護人民利益,增進人民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一)堅持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現代化的目標要靠發展來實現。中國共產黨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總鑰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將發展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主線。
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中國式現代化是后發式現代化。后發趕超并非易事,成功國家屈指可數。許多后發國家在追求現代化的道路上,陷入了各種各樣的發展困境。歸根到底,如何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40多年快速發展,中國經濟總量快速攀升,目前已經穩居世界第二位。2023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89358元,比上年增長5.4%,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27萬美元,連續3年保持在1.2萬美元以上,[9]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
(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中國式現代化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現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習近平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共產黨就是給人民辦事的,就是要讓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一年比一年過得好”。
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中國高度重視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有力有效舉措,解決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教育、就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會穩定等民生問題,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把握“三新一高”中國發展大邏輯
中國式現代化是進行時,而不是完成時。實踐證明,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但康莊大道不等于一馬平川,不可能一蹴而就。把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變為成功實踐,還需付出艱巨努力。
新征程上,如何繼續書寫發展奇跡?中國提出了“三新一高”發展邏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即立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
新發展階段錨定了歷史方位,新發展理念確立了指導原則,新發展格局指明了發展路徑,三者統一于高質量發展這個主題。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中國過去發展更多是解決“有沒有”的問題,未來發展將更加重視解決“好不好”的問題,不斷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三、獨立自主是必由之路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獨立自主、長期探索、不懈奮斗走出來的適合中國國情、滿足中國人民需要的獨特道路。這是由中國國情和國家性質以及中國式現代化所處的時代條件、歷史方位、外部環境所決定的。
(一)依靠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團結奮斗實現現代化
中國人口規模巨大,是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國家,要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必然面對紛繁復雜的矛盾和問題。要處理和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依靠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依靠全體中國人民的團結奮斗是我們唯一正確的選擇。只有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才能有效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匯聚起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合力。
(二)依靠全體中國人民艱辛探索,蹚出自己的路
一些發展中國家曾寄希望于模仿、復制西方道路來實現本國現代化,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其原因在于這種模仿和復制忽視了本國實際。上世紀80年代后,一些拉美國家全盤接受“華盛頓共識”的政策建議,不同程度推行了新自由主義改革,雖然經濟轉型取得一些成效,但很快也產生了一系列嚴重問題,如國家失去對經濟控制力、社會兩極分化加劇等。
與之不同的是,中國的現代化一直堅持走自己的路,堅持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通過不斷艱辛探索,明確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任務、基本特征、本質要求等,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是扎根中國國情實際,逐步探索形成的適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發展之路。
(三)唯有獨立自主,才能避免受制于人
要自強必先獨立,將自己的國家命脈、前途命運交到他人手里,不僅現代化會成為泡影,甚至可能最終導致任人宰割、崩潰滅亡的結果。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堅持不懈、接力奮斗,戰勝一個又一個難以想象的困難,取得一個又一個重大的勝利。在經濟持續發展、14億多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實現全面小康的同時,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更加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航船行穩致遠。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在獨立自主的條件下實現的。
四、改革開放是關鍵一招
縱觀世界現代化發展史,經濟現代化既是國家現代化的核心內容和物質基礎,也是整個現代化的重要動力源。1978年拉開帷幕的中國改革開放,是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對繼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
改革開放前,中國一度陷入僵化,落后于時代。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以極大政治勇氣力主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他說:“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编囆∑桨迅母镩_放作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重要途徑,和中國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聯系起來。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地試、勇敢地改,不斷調整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大踏步趕上時代,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浙江義烏城西街道五一村,一幢幢白墻黑瓦的新中式聯排房時尚典雅,讓人誤以為走進了城市里的別墅區。義烏先行先試開展農村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改革,在確?!皯粲兴印鼻疤嵯?,改革更進一步,實現宅基地資格權權益跨村調劑。試點以來,改革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激活農村沉睡資產100億元,為農村發展提供了新動能。
當前全球經濟復蘇曲折前行的背景之下,哪個國家的營商環境好,那里的投資吸引力就強,那里的經營主體活力就高,這個國家經濟的內生增長動力和韌性就好。中國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讓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新冠疫情期間,各地針對市場經營主體出臺各項紓困解難舉措,幫助行業企業渡過難關,“青山常在、生機盎然”。
中國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中的排名從2018年的第78位升至2020年的第31位,躍升了近50位,連續兩年成為全球優化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經濟體之一。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走到新的歷史十字路口,中國內外環境都在發生極為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改革進入“深水區”,難免遇到難啃的“硬骨頭”。未來,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然要堅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二)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
當前中國正在將全面深化改革實踐不斷推向深入,但全面深化改革不意味著全都改,中國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該改的、能改的堅決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
社會主義方向是中國改革的根本方向。改革最根本的立場就是人民立場。中國改革中最旗幟鮮明的一條原則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這些都是必須堅持、決不能改的。
中國的改革是在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通過調整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不適應的部分和環節,協調“有形的手”與“無形的手”,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生產力不斷發展。
中國通過創新市場活動監管方式,深入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實施,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例如面對治理壟斷資本等全球性難題,中國在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積極作用的前提基礎上,完善法律制度體系,依法加強有效監管,為其設置“紅綠燈”,防止資本脫實向虛、野蠻生長,更好地發揮資本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社會財富創造、民生保障和改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以高水平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對外開放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中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
改革開放后,中國敞開大門,在順應世界發展潮流中,抓住經濟全球化戰略機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自身努力和全球發展中迎來了經濟騰飛。
新時代以來,中國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形成了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
“盡管存在挑戰,美國公司和中國公司仍表現出極大的韌性?!泵乐匈Q易全國委員會會長克雷格·艾倫帶來一組數據:2022年美國和中國貨物貿易總額創歷史新高;美對華出口支撐了美國近百萬個就業崗位。[10]中國歐盟商會調查則顯示,超六成受訪歐盟企業認為中國是其前三大投資目的地之一。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表示,歐盟在華企業的選擇,充分體現了對開放的中國市場充滿信心,“希望成為中國發展故事的一部分”。
面向未來,“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來越大”。
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體系,建立健全數字經濟背景下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出臺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持續“瘦身”……
中國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拓展;堅持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在開放中不斷增強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也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
五、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11]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搶占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制高點、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培育發展新動能、增強競爭新優勢的戰略選擇。
(一)科技創新是核心要素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未來產業。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中國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排名第十二位,在全球五大科技集群中占據三席。2023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3.3萬億元,與GDP之比達2.64%;[12]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強化,中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4.9萬家增加至約40萬家,增長達8倍,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已躍居世界第一。
天津市濱海新區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一個“超強大腦”正日夜不息地運轉。作為中國第一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數十萬臺普通筆記本電腦同時計算,才能趕上它的速度。
從首次發布火星全球影像圖,到每秒實現百億億次計算的超級計算機,中國不斷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推動自主創新屢創新高。近年來,中國不斷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破解“卡脖子”難題,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
從“神舟飛天”到“蛟龍入?!?,從“嫦娥攬月”到“天問探火”,從“北斗指路”到“墨子傳信”……大國重器見證著中國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步伐。
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二)人才是第一資源
人才是形成新質生產力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能動因素。中國正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從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工作機制保障,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從收入分配激勵等方面著力,進一步培厚人才成長土壤,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讓創新人才的“關鍵變量”轉化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最大增量”。
在山東青島,一臺激光雷達設備通過三維掃描,可以將萬米范圍內的風場信息變成可視化數據,不僅能觀測風,還能預測風。這項技術20多年前就在中國海洋大學產生,曾為北京冬奧會、珠峰科考提供氣象保障,卻沒有及時走出實驗室。近年來,山東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支持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技術攻關,為科研人員匹配市場開發團隊,推動試驗技術產品與應用場景融合,引入天使投資,按照市場邏輯去分析判斷科研成果,推動科研成果走向市場應用。如今,測風激光雷達已賦能千行百業。短短五年時間,青島鐳測創芯科技有限公司的年產值已突破1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70%。[13]
中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由2012年的324.7萬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萬人年,穩居世界首位;頂尖科技人才國際學術影響力持續提升,入選世界高被引科學家數量從2014年的111人次增至2022年的1169人次,排名世界第二。[14]
(三)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資源稟賦和發展水平千差萬別。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而是各地立足實際,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機械手臂在空中有序地舞動著,切邊剪裁、質量檢查、張貼標簽……走進包頭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稀土鋼冷軋板材廠,偌大的廠房內幾乎見不到人,但所有設備都在按部就班地工作,一個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工廠映入眼簾。盡管近些年鋼鐵行業下行壓力較大,但靠著地方政策支持和自身全面轉型,包鋼集團不僅扭虧為盈,更是借助新能源快速發展的新機遇,找到了轉型新風口。
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貴州積極推動各行業應用場景向華為云開放,目前選擇了醬酒、煤礦、化工、有色金屬、電力、新材料、鋼鐵、建材八大產業以及城鎮智慧化改造、鄉村數字化建設、旅游場景化創新、政務便捷化服務四大領域,深耕華為云盤古大模型在重點行業場景應用。
六、作為系統工程推進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的現代化,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個領域,關系改革發展穩定、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等方方面面,是一個社會整體躍升的變革過程。相應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也由諸多領域、諸多環節、諸多層面構成,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
(一)在系統謀劃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需要做好宏觀的系統謀劃。
中共二十大報告把中國式現代化置于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中心任務的戰略高度進行頂層設計,不僅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了戰略安排,明確了各階段的奮斗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時間表和路線圖,而且從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等12個方面對各領域各方面工作作出了系統謀劃和科學部署。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許多事情無前例可循,許多未知領域需要逐步挺進,許多事業需要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成長、在創新中推動。中國共產黨在推動事業發展中一直注重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關系,既發揮頂層設計的引領、規劃和指導作用,也不斷解放思想、大膽探索,摸著石頭過河,支持和鼓勵基層進行試點試驗,如支持上海浦東新區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福建、江西、貴州、海南設立了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等,在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的協同聯動中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二)在統籌兼顧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的系統性、整體性、復雜性、艱巨性,決定了它在推進中需要統籌兼顧,處理好一些重大關系。
——統籌效率與公平。一方面持續提升經濟實力、釋放社會活力,實現了比資本主義更高的效率,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的奇跡;一方面有效維護社會公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統籌城鄉平衡和區域平衡,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現代化進程、享受現代化紅利。
——統籌改革、發展和穩定。一方面提升發展活力,抓住人民最關心的利益問題全面深化改革,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廣泛凝聚社會共識,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一方面促進秩序安定,把握社會可承受程度來決定改革力度和發展速度,實現了發展活力和安定秩序有機統一,創造了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
——統籌發展與安全。一方面始終保持積極姿態,注重把握重大歷史和戰略機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融入經濟全球化浪潮,積極布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一方面堅持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健全國家安全體系,確保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準備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各種“黑天鵝”“灰犀?!笔录?。
(三)整體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全面現代化,它們不是簡單的并列關系,而是相輔相成、高度耦合的有機整體,指望單點爆破、單兵突進是不可能實現的,只有整體推進才能全面向前發展。
具體到經濟、政治、文化等每一個領域的現代化,同樣需要整體推進。在現代化進程中,中國之所以僅用幾十年時間就走完發達國家200多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就在于走的是一條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從工業化、城鎮化向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的“串聯式”發展道路,而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疊加發展的“并聯式”發展。
當然,整體推進也需要放遠目光、放寬視野來看,它并非強調絕對的整齊劃一,而是在各方面條件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分步實施,講究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最終追求各方面全面進步,是一個接續奮斗、一代接著一代干的歷史過程。以中國的改革開放為例,中國的改革是先從農村起步的,之后再過渡到城市,先從單一經濟領域發展到其他各領域的;中國的開放是先從南方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開始的,逐步向北方和中西部內陸擴展,開放的方位、層次和領域也是逐漸增加的。經過40余年,中國的改革開放仍在向縱深不斷豐富和深入,這是中國式現代化整體推進的寫照。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充滿艱辛和挑戰的事業,異常復雜,會遇到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困難。中國共產黨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始終堅持系統觀念,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關系,不斷提高辯證思維和底線思維,提高自身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為系統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源源不斷注入動力。
第三章 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色
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具有本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15]
——習近平
現代化是與工業化大生產方式相配套的,包括市場化、民主化、法治化、城鎮化等多個方面發展內容的綜合概念。工業革命以來,各國現代化都具有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共同特征,但也各具特色。
事實證明,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現代化道路,是由其歷史傳統、社會制度、發展條件、外部環境等諸多因素決定的。中國從自己的國情出發,走出了一條具有本國特色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矚目的輝煌成就,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魅力。
一、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
人口基數大、城鄉區域發展水平差異大是中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基本國情。14億多人口整體邁入現代化,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這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現代化,也是難度最大的現代化。
(一)惠及人口最多、最偉大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在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推進,其體量超過現有發達國家的人口總和,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時,英國人口不到600萬;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美國人口不到8000萬。到2019年,全世界已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和地區的總人口還不到10億。擁有14億多人口的中國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因此,習近平指出:“我們的現代化既是最難的,也是最偉大的?!盵16]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了人類有史以來惠及人口最多、規模體量最大的小康社會,不僅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還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英國學者馬丁·雅克認為,中國的人口規模、獨立感和認同感、豐富的歷史遺產以及卓越的政治領導力使它能夠實現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我們現在正處于一個偉大的歷史關頭?,F在,現代化不再是一小部分人的事,而是越來越多的人可能享受到的”,“西方的時代是少數人的時代,而未來的時代將是大多數人的時代”。[17]
(二)充足人力資源和超大規模市場積蓄發展潛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農業向非農產業特別是制造業轉移,釋放出規模巨大的“人口紅利”,推動城鄉、區域以及產業之間資源重新配置。近10年來,中國在加速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力促網絡經濟、平臺經濟等新業態發展,大量青年進入第三產業就業。2022年末,中國擁有近9億勞動力。近年來,全國城鎮新增就業平均每年超過1200萬人。[18]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通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消除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的18311元增加到2023年的39218元,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巨大的消費群體和強大的購買力持續推進消費轉型升級,推動形成統一流通的超大規模市場,帶動基建、交通、信息產業、服務業等巨大發展。充足的人力資源和超大規模的市場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寶貴財富,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積蓄強大動能。
中國互聯網科技零售企業美團,為中國解決龐大人口就業問題提供了范本。作為中國最大的本地化科技零售企業,美團現有外賣、餐飲、酒店、旅行等超過200個生活服務場景,在國內服務930多萬商戶和6.8億用戶,不僅吸引大量人員就業,還帶動數量龐大的騎手群體:2022年共有624萬多名騎手通過美團獲得收入,日均活躍騎手數量達100多萬名;從2018年到2023年,美團平臺上來自國家重點幫扶縣的騎手從12萬人增至約39.5萬人,覆蓋全部160個重點幫扶縣。中國的互聯網企業為數眾多,淘寶、京東、拼多多、大眾點評、攜程等耳熟能詳的電商平臺都與美團一樣,不僅構建起規模巨大的網絡市場,也成為吸納人員就業的超大平臺。
(三)開啟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
城市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改革開放前,中國城鎮人口占比不到18%。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啟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如今,在上海、廣東、江蘇、浙江等東部不少地區,城市與農村已經融為一體;在西部大開發政策的持續推動和重慶、成都、西安等中心城市的輻射下,西部地區多個城市群蓬勃發展,城鄉融合發展速度加快,城鄉差距呈縮小趨勢。數據顯示,2023年末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6.16%。[19]2022年頒布的“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中國將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聯動、特色化發展,使更多人民群眾享有更高品質的城市生活。
隨著農村基礎條件的改善和各類城鄉融合政策的吸引,中國許多農村不再是生產力落后的代表,而是不少城市人才創業創新的舞臺、向往的樂土。城市人才、資本、技術與鄉村土地、勞動力等優勢相結合,為傳統農業轉型注入了新元素、新能量,既滿足了城市新需求、市民新訴求,也豐富了農業新業態。
(四)解決好巨量人口蘊藏的多樣復雜訴求
任何一個小問題,如果乘以中國的14億多人口,都會變得很大。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背后,是各地區、各行業、各群體之間差異化的利益訴求和巨大的糧食、醫療、教育、養老、治安等民生保底需求,這給中國式現代化帶來了很大挑戰。中國把解決好百姓的急難愁盼問題當成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始終保持歷史耐心,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持續推進,將人口挑戰轉變為現代化發展的規模優勢。
作為人多地少的國家,中國始終把糧食安全當成“國之大者”,近年來嚴格規范耕地占補平衡,穩妥有序落實耕地進出平衡,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端牢中國人自己的飯碗。目前中國已累計建成超10億畝高標準農田,糧食生產實現“二十連豐”,總產量連續9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口糧自給率在100%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490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20]
在應對居民人身安全訴求問題上,中國已被國際社會公認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中國一貫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縱深推進掃黑除惡,刑事立案總量、主要刑事案件和查處治安案件數量連年下降。如今,每當夜幕降臨,中國各個城市的居民都會無憂無慮地在街巷和公園里散步、健身、游樂。在中國知名視頻App“嗶哩嗶哩”上,一位外國青年表示:“人們常常會忽略中國的閃光點,因為他們對中國沒有寬容的心態,自己又不愿意來體驗。安全就是中國的閃光點之一?!?/p>
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中國式現代化致力于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進共同富裕,防止兩極分化,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經濟持續發展。
(一)“一個也不能掉隊”
從老子“損有余而補不足”到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從管仲的“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到《禮記·禮運》描繪的“大同”社會……縱觀中華民族五千多年年文明史,共同富裕的理想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
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共產黨,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重要奮斗目標,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毛澤東提出,“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鄧小平強調,“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習近平指出,“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對于來自人民、代表人民、始終致力于為人民服務的中國共產黨來說,共同富裕既是長遠目標,更是現實行動。
中國不僅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且通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目前,中國中等收入群體超過 4億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9萬元,[21]實現從低收入國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歷史性跨越。
一個試點,一組數據,生動展示共同富?!爸袊鴺颖尽保?023年,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38萬元,[22]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2年的2.37下降到2023年的1.86。
(二)織就全球最大社會保障網
民生是共同富裕的重要表現和基本內容。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在就業、教育、社保、醫療等方面向農村、基層、欠發達地區傾斜,向困難群眾傾斜,夯實共同富裕的兜底保障。
當前,中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2023年統計數據顯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5.7%和91.8%;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1億人,醫保參保人數超過13億人,有4400萬人被納入低保和特困救助范圍;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07.1萬個,全年總診療人次達95.6億人次。[23]
為縮小區域差距,近年來,中國中央財政持續加大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重點向困難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傾斜,優先保障教育、醫療等領域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支出。2023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10.29萬億元,規模為歷年來最大。[24]
(三)把“蛋糕”做大做好,切好分好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共同富裕不是空泛的政治宣誓,而是一個政黨團結帶領全體人民進行的一場偉大社會變革: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一齊發力,全國人民共同奮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
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中國統籌效率和公平,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中國不斷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各地因地制宜不斷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措并舉促進農民增收,有效保障農民工工資發放。中國不斷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調節力度和精準性。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從改革開放之初的800元提高到目前的5000元,并增加子女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專項附加扣除,讓每個人的錢包更加充實。中國還注重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發展慈善事業,倡導企業家積極參與和興辦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做到富而有責、富而有義、富而有愛。
共同富裕是長遠目標,貫穿中國式現代化全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國堅信,只要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切實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持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堅持發展成果讓全體人民共享,共同富裕就一定會實現。
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富有,始終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中國式現代化注重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中國通過推廣優秀的電影、電視、戲劇、廣播劇、圖書等文藝作品,不斷豐富改造人們的精神世界。中國免費開放公立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站等,將全民閱讀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當前,中國共有3300多家公共圖書館[25]、10萬余家實體書店、58.7萬家農家書屋,播種下一顆顆閱讀的種子,構建起涵育文明風尚的精神家園。
(二)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
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中國式現代化致力于弘揚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培育開拓進取的主動精神、弘揚健康向上的價值追求。
立德樹人——中國建立健全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挖掘傳播典型人物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事跡,引導全社會學習效仿。近年來,中國評選出一批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范、誠信之星、“新時代好少年”,這些“最美中國人”用高尚人格點亮人類的道德天空,激勵一代代中國人向上向善,永遠奮斗。在先進人物的引領下,見義勇為、拾金不昧、尊老愛幼、樂于助人等凡人善舉在中國社會不斷涌現,引導人們樹立并踐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以文化人——中國式現代化注重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近年來,中國深入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華文化資源普查工程,“唐宮夜宴”“典籍里的中國”等一大批創新產品帶動文博熱。中國還成為圖書、電視劇、動漫等領域世界第一生產大國,電影市場規模屢創紀錄,銀幕數和票房收入躍居全球第一,《敢教日月換新天》《長津湖》《覺醒年代》等一批重點作品脫穎而出,實現從“高原”向“高峰”的邁進。
系統育人——中國式現代化構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精神文明創建體系,全面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10年來,中國注冊志愿者人數從2012年的292萬人增長到2023年的2.32億人,[26]2022年至2023年社區志愿服務累計總時長達15.69億小時。在湖南衡陽,近150萬群眾成為注冊志愿者,每5人中就有1人加入“衡陽群眾”志愿服務隊,哪里有需要,他們就出現在哪里,充分展現了中國特色志愿服務事業煥發出的勃勃生機。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能闖關破障、行穩致遠,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凝聚最大合力、步伐一致向前進。
(三)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中國式現代化吸收借鑒和創造性應用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全方位的社會進步彰顯現代化的系統性協調性。
中國始終注重保護好、傳承好本國文化遺產,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闡釋工作,注重開發文化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皣覍毑亍薄爸袊脊糯髸钡任幕澞揩@得高收視率和高討論熱度,激發廣大群眾的文化自信。中國努力構建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中國文藝工作者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積極創造出一大批表現當代中國人民奮斗歷程和生活狀態的優秀作品,一些作品在海外也廣受歡迎。
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綠色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底色。中國堅持可持續發展,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歷史與現實一再警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中國式現代化倡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重要的發展理念,也是中國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已成為中國全社會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
近年來,中國政府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例如,長江流域的地方各級政府對長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長江干流水質近年來一直穩定保持在Ⅱ類,這項環保工作覆蓋中國11個省市,惠及40%以上的人口。
中國將生態功能極重要、生態極脆弱以及具有潛在重要生態價值的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中國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比例超過30%。2023年,中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率為86.8%,重污染天數比率下降到1.1%,成為全球大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作為長江上游最大江心島,重慶廣陽島按照“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思路停止開發地產、開展生態修復。如今,島上草長鶯飛、溪流潺潺,成為游人向往的“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
(二)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中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和資源利用上線,努力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截至目前,已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首批5個國家公園,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處,90%的陸地自然生態系統類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74%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300余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恢復性增長,初步建立起新型自然保護地體系。在云南,流域面積2920平方公里的滇池是中國西南地區最大湖泊,[27]歷經數十年堅持不懈大投入、大治理,水質從劣Ⅴ類變為Ⅳ類,局部水域達到Ⅲ類。
(三)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中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探索一條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路徑。
斗轉星移,氣象更新。云南大理拆除洱海臨湖客棧民宿、建設生態廊道,鞍鋼礦業曾經塵土飛揚的礦山蛻變為綠色生態園……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一組衛星對比圖在海外社交媒體刷屏。從衛星視角俯瞰中國,中華大地上的滄桑巨變,生動詮釋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機與活力。驚嘆于過去10年中國的發展成就,海外網友紛紛留言,“這是真正的變化”“很令人欽佩”。
綠色發展離不開綠色能源。中國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沙漠里,成千上萬塊光伏板逐日追光;海面上,大風車聳立于碧海藍天間化風為電;長江干流上的6座巨型梯級水電站“連珠成串”,構成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2023年,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上升至26.4%。[28]
中國式現代化致力于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以高品質的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中國秉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作出了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重要承諾,將立足自身能源資源稟賦,力爭用全球歷史上最短時間實現碳達峰到碳中和。
(四)超越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近代以來,西方現代化以資本為中心追求利益最大化,將自然界視為人類獲取物質財富的載體,導致嚴重的環境危機,帶來嚴峻的環境問題。隨著西方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復制西方現代化模式并向發展中國家轉嫁其產業成本,這種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推進的現代化,也蔓延到全球南方國家,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愈演愈烈。
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超越了西方現代化將人凌駕于自然之上的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這一獨特的生態觀,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等思想,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中國式現代化通過科學統籌自然系統和人類社會各方面要素,探索出一條發展與保護協同并進的新路徑,同時,也為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五、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中國共產黨人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倡導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定地走依靠和平發展實現現代化的道路。
(一)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
中華民族經歷了西方列強侵略、凌辱的悲慘歷史,深知和平的寶貴。中國式現代化不走殖民掠奪的老路,不走國強必霸的歪路,始終堅持把現代化建立在和平發展的基礎上,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主張以團結精神和共贏思維應對復雜交織的安全挑戰,致力構建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中國是全球唯一將“堅持和平發展道路”載入憲法的國家,是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是核武器大國中唯一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中國共產黨著眼于人類未來命運,開辟了一條強而不霸的現代化發展之路。
在湖南衡陽、山東泰安等中國多地,自古以來就建有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廟并保存至今,儒家的 “仁義禮智信”思想、佛教的慈悲善行等觀點、道教的“道法自然”“大道無為”等理念,在中國不僅沒有產生沖突和對抗,反而和諧共生、美美與共,構成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顯著特性。
本著這一特性,中國始終倡導講信修睦、親仁善鄰,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協和萬邦的邦交之道相融通,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闡述全球事務應由各國共同治理,以“和羹之美,在于合異”倡導多樣性的人類文明應該交流互鑒、共同進步,以“大道不孤、天下一家”倡導世界各國攜手并進、共建美好地球家園。因此,中國人不認同“零和博弈”,而是把“和則兩利、斗則兩傷”作為普遍認知和行為準則。
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王稱霸的基因。在“和合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在2000多年前就開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融合發展。600多年前,明朝航海家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多次乘風破浪南下太平洋、印度洋,足跡遍布亞洲、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從未侵占一寸土地,而且一路播撒和平和友誼的種子。
當前,中國不斷推動世界貿易組織、亞太經合組織等多邊機制更好發揮作用,擴大二十國集團(G20)、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合作機制影響力,增強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為緩和沙特和伊朗兩國緊張關系,中國成功斡旋并促成雙方恢復建立外交關系,有力維護中東地區和平穩定。面對烏克蘭危機,中國秉持客觀中立的立場,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堅持勸和促談。
(二)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是向全世界敞開大門的現代化。中國堅定走互利共贏的全球化發展道路,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建設和改革、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推動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促進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營造有利于各國共同發展的國際環境,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致力于縮小南北差距,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
2013年,中國先后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據2023年10月發布的《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顯示,十年來,中國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已與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一大批標志性項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項目。中國連續舉辦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十屆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三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與世界共享中國市場、中國機遇。
2022年1月1日,中國等15國共同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實施,全球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貿區啟航。在逆全球化思潮抬頭、世界經濟復蘇乏力背景下,RCEP政策紅利不斷釋放,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亮點。2023年,中國對RCEP其他14個成員國合計進出口額約12.6萬億元,較協定生效前的2021年增長5.3%。[29]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秘書長蕾韋卡·格林斯潘表示,在全球開放程度不斷下降、貿易成本不斷上升、供應鏈出現瓶頸的情況下,RCEP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在促進全球開放合作與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方面,中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認為,任何國家追求現代化,都應該秉持團結合作、共同發展的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贏之路。正如習近平所說:“走在前面的國家應該真心幫助其他國家發展。吹滅別人的燈,并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阻擋別人的路,也不會讓自己行得更遠?!?/p>
第四章 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30]
——習近平
文明指人類社會進步的狀態,不是從來就有,也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在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下逐步演進升級、生長傳播的?,F代文明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進步所取得的最高成果,帶來了翻天覆地的“古今之變”,但并不意味著人類文明已到達美好的終點。
社會制度是文明發展的產物,也是文明變化升華的基礎。資本主義制度所創造的生產力,雖然“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31],但并沒有解決好人類社會發展的諸多難題。當今世界,多重挑戰和危機交織疊加,發展鴻溝不斷拉大,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又一次來到歷史的十字路口。
為徹底改變中華民族歷史命運,抱著對人類更好社會制度探索的使命,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經過百年奮斗,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隨著理論不斷完善,實踐不斷深化,這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明形態充分展現出全新現代文明的鮮明特色、顯著優勢和全球影響力。
一、新價值形態:追求人民至上
價值觀是文明的靈魂,決定文明的演進歷程與最終走向。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式現代化在價值取向上的本質區別在于:摒棄資本至上,追求人民至上。
資本至上是資本主義文明的基本價值理念。西方式現代化以資本為中心,由資本驅動,也被資本裹挾,其帶來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和物質的極大豐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但也造成物質主義膨脹、貧富兩極分化等無法避免的惡果。
中國式現代化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最終目標,在價值形態上對西方式現代化實現了“原點超越”。
(一)以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實踐起點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012年11月1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面對中外記者,新當選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用一句生動、凝練的話語,對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和價值追求作了最好詮釋。
中國式現代化不是為了現代化而現代化,而是為了不斷增進人民福祉。中國始終牢牢把握現代化的“人民性”方向,更好回應人民各方面訴求和多層次需要,不僅要看紙面上的指標數據,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由此避免了西方現代化進程中的方向偏離和路徑依賴。
(二)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最終目標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形態中,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而不是物的現代化;是人的全面現代化,而不是人的片面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把提高人口整體素質同人民高品質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一方面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另一方面,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在中華大地上實現高樓大廈與精神大廈的輝映并立。
(三)以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為檢驗標準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
與西方貧富兩極分化的現代化不同,中國式現代化追求的不僅是富裕,而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一部分人的現代化,而是全體人民的現代化。從打贏脫貧攻堅戰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從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到深化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中國通過有效舉措,努力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中國在推進現代化進程中,打贏脫貧攻堅戰,使中國從一窮二白、積貧積弱的東方大國實現了徹底告別絕對貧困,使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國整體擺脫絕對貧困,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絕無僅有的巨大成就。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突破百萬億元大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一萬美元,改變了中華民族近代以后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邊緣性地位和落后處境,而且以自身發展對世界經濟作出巨大貢獻,極大提升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地位。
中國作為人口規模巨大的發展中大國實現現代化,將極大改變世界現代化版圖,成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極大的積極變化。長期以來,西歐國家、美國以及一些深受歐美西方文化影響的資本主義國家被看作現代和先進的代表,發展中國家則被看作傳統和落后的代表。一些西方國家建立起先天的優越感,形成了凌駕于非西方國家和民族之上的霸權意識,西方中心主義盛行。中國式現代化的巨大成功強烈沖擊了西方國家的優越感和傲慢,極大提升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話語權和影響力。
二、新制度形態:不斷完善革新
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遇重大挫折,“歷史終結論”一時甚囂塵上,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制度被定義為“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終點”[32]和“人類最后一種統治形式”[33]。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社會主義中國的快速崛起,科學社會主義煥發出勃勃生機。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在制度建設上的高下之分在于:證偽“歷史終結論”,不斷完善革新。
(一)擁有核心領導力量的制度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最根本的是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讀懂今天的中國,必須讀懂中國共產黨?!敝袊厣鐣髁x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制度是中國的根本領導制度。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堅持自我革命,把自身建設和國家現代化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始終奮發有為,確?,F代化領導的堅定性和持續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被稱為“新型政黨制度”,能夠實現利益代表的廣泛性,體現奮斗目標的一致性,促進決策施策的科學性,保障國家治理的有效性,有效避免出現黨派紛爭、利益集團偏私、少數政治“精英”操弄等現象。
(二)有科學理論指導的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不僅致力于科學“解釋世界”,而且致力于積極“改變世界”。
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從初心使命出發,不斷進行理論創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從而始終保持生機活力。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共產黨堅持“兩個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為現代化建設提供行動指南。
圍繞“什么是中國式現代化、怎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條主線,中國共產黨人創造并不斷續寫走社會主義道路成功建設現代化的奇跡,形成了內容豐富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心任務、科學內涵、中國特色、本質要求、戰略安排、總體目標、主要目標任務、重大原則等進行全面闡發,升華了對既往現代化實踐經驗的理解,實現了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的原創性發展。
(三)不斷吸收人類文明成果的制度
中國不照搬照抄他國政治制度模式,但也不排斥任何有利于本國發展進步的他國國家治理經驗。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就借鑒吸收了蘇聯的許多有益經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國內也存在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對立的思想教條。中國以調整生產關系為主要改革內容,通過經濟運行機制和所有制結構變革,建立起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創新型經濟結構,推動各種所有制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既發揮了市場經濟的長處,又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解答了這個世界經濟史上“最難的加法”。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繼續在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上下功夫,把兩方面優勢都發揮好,既要“有效的市場”,也要“有為的政府”,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極大增強了社會活力。
三、新發展形態:走向全面協調
文明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創造的有形和無形的積極成果的總和。追求進步是文明的生長邏輯,全面協調是文明發展的內在要求。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在路徑選擇上的顯著差別在于:走出“單向”“異化”,走向全面協調。
(一)錨定“人的現代化”起步探索
在大文明觀下,物質文明是始終處于主導地位的、最基礎的文明,但在資本邏輯主導下,對物質財富的“單向”追求不僅造成了一系列社會問題,還加劇了人的“異化”,現代文明給人類帶來了很多,也讓人失去了很多。
1964年,美國學者馬爾庫塞出版《單向度的人》一書,提出美國這樣的發達工業社會不是真正自由開放的社會,而是“單向度”的社會,它用無盡的消費和享受來賄賂大眾,讓人們陷入到“舒適的不自由”之中。經過深入研究,馬爾庫塞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提出更加尖銳的批評: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雖然變得更富裕了,但人的“異化”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更深入、更廣泛,也更隱秘地滲透到生活的所有領域,無論是經濟、政治還是文化都被商品拜物教所支配,生活在這種社會中的人是喪失了真正自由的“單面人”。
而中國式現代化從起步之時,就錨定“人的現代化”,探索全面協調發展之路。
(二)全面協調發展布局逐步成型
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從“兩個文明”到“五個文明”,中國全面協調發展布局逐步成型。
早在198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就首次從戰略高度提出“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一定要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現代化發展目標。2012年,黨的十八大確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堅持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障,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促進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有機協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協調發展。經過十年實踐,碩果累累,譜寫了人類文明史冊的新華章,宣示著人類文明迎來新發展階段。
(三)在著力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中統籌推進
2017年,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面對這一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中國共產黨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為導向,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物質文明建設成效顯著,政治文明建設穩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精彩紛呈,社會文明建設創新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日新月異,新時代十年中國交出了全面協調發展的新答卷。
現代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其發展程度越高,系統特征越顯著,對整體協同的要求越高。正是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引領下,中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被全方位多層次動態認識和把握,人民最關心的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被關注并不斷解決,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有保障、可持續。
四、新民主形態:全過程人民民主
民主是多數人享有國家權利的政治制度,它的實質是人民當家作主,在現代社會中是一種有效治理手段。然而在國際上,民主這個詞已被西方“注冊”,導致國際輿論場上民主敘事以西方為主。在多數西方人眼中,民主模式就是西方的多黨制和普選制,但在中國人眼中,這只是西方民主的一種形式。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式現代化在治理機制上最大不同在于:超越形式民主,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
(一)民主是用來解決問題的
放眼全球,在一些自稱民主“世界樣板”的國家,國家治理“失靈”“低效”,社會撕裂嚴重;在一些“粘貼復制”西方民主模式的發展中國家,出現了“有民主、無治理”的悖反現象。
隨著時間的推移,衡量民主的西方中心主義標尺已經過時。人們逐漸開始以民主的治理效能替代民主的程序優先作為對民主效能的評判標準。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的問題的。
在中國共產黨的邏輯里,人民當家作主的“實質性民主”是價值邏輯,而發展“全過程民主”,讓老百姓能夠享受和平發展的紅利、過上安寧祥和的幸福生活則是效用邏輯。
(二)廣泛、真實、管用的民主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中國人民民主制度的核心。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回答了“誰來凝聚人民”,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回答了“民主的目標為何”,堅持依法治國回答了“如何治理國家”。
其內在機理是:人民通過中國共產黨領導凝聚為有機整體;黨和人民共同意志體現并成為憲法和法律;國家以憲法為根本法得以組織、運行和發展;權力運行必須在法治的框架內;人民以中國共產黨為核心,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憲法、法律及其實施都要有效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力。
(三)打破“唯選票”模式保障人民權利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民主的基本特征,是指國家機器運轉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體現民主,而不僅限于投票環節。這種民主打破了“唯選票”的模式,保障了人民的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權利,涵蓋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瑞士伯爾尼藝術大學名譽教授貝亞特·施耐德觀察到,他所熟悉的中國民主制度,有各級民主機構和人民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不僅親民,更是與人民團結在一起,與西方國家每四年一次的選舉相比,這是一個優勢。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2020年發布的《理解中國共產黨韌性:中國民意長期調查》報告顯示,2003年以來,中國民眾對政府的滿意度不斷提升,對中國共產黨的滿意度超過90%。[34]從國家政策的影響到地方官員的行為,中國民眾認為政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能力、更有效率。
(四)廣泛凝聚共識,提升治理效能
全過程人民民主之所以“最管用”,是因為這種民主的精神、制度與機制,有效滲透到中國政治體系和治理實踐之中。全過程人民民主集中體現了人民總體意志,是主體最廣泛的民主,廣泛匯集人民群眾的意見表達;不斷豐富完善的民主協商制度,是“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的有效途徑;如此基于廣泛參與主體基礎上的共識,為有效治理提供了動力。
全過程人民民主存在于民主的全鏈條,全流程機制彌補治理縫隙,全過程品質奠定整體性治理;堅持全過程人民民主,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群眾的公共利益,以人民群眾的力量和智慧為依托,使國家治理更好地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是提升國家治理效能的關鍵。
五、新文化形態:堅持繼承創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優秀傳統文化中深藏著時代價值,經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釋放出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的巨大能量。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式現代化在文化認同上鮮明差異是:從不割裂傳統,堅持繼承創新。
(一)守護文化根脈,傳承文明薪火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國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國式現代化秉持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提出因應的戰略策略。
西方經典現代化理論一些觀點認為,傳統與現代相互對立、相互排斥,傳統必然阻礙現代化,推進現代化必然要否定、拋棄傳統。還有一些觀點否定不同國家歷史進程的差異性,認為世界各國推進現代化的進程是對西方式現代化模式的不斷重復。
中國在探索現代化道路上,長于從貫通古今中外的視角審示人類社會現代化發展歷史,尊重歷史規律和文化傳統,把握現在,開創未來,體現出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積淀的深厚歷史底蘊。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是其中唯一傳承至今未曾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中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已故著名美籍華裔考古人類學家張光直提出“連續性”與“破裂性”理論,他認為以中國為代表的“連續性”宇宙觀和文明發展道路,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破裂性”宇宙觀和文明發展道路,為我們重新審視人類文明發展的一般規律提供了不同以往的視角。
世界歷史發展證明,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現代化道路,既應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根據其歷史傳統、社會制度、發展條件、外部環境等諸多條件作出選擇。中國認為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才能掌握現代化發展的歷史主動,從而抓住歷史變革時機,順勢而為,奮發有為,更好前進。
(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孕育著國家治理的思想智慧,對解決人類社會共同難題有著深刻的思想啟示。在現代化進程中,中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不斷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
中國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推進“兩個結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建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彼此契合、相互成就,經由“結合”,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的文化形態,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即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三)平等共存,交流互鑒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沖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中國式現代化秉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為世界文明朝著平衡、積極、向善的方向發展提供助力。西方現代化理論認為,人類社會發展劃分為“文明”與“野蠻”兩大階段,世界劃分為“現代工業社會”和“非工業社會” ,西方“現代工業社會”是整個非西方世界的榜樣,西方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頂峰。
中國人認為,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為各國現代化積蓄了厚重底蘊。中國式現代化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秉持平等和尊重,摒棄傲慢和偏見,加深對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異性的認知,不同文明和諧共生。各種文明本沒有沖突,我們既要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要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艷。
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和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與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鑒,必將極大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為解決人類社會共同難題提供思想啟示,為人類現代化發展提供精神指引。
六、新全球治理形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和平如陽光,安全似雨露,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面對風云變幻的時代、動蕩變革的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安寧的期盼愈加強烈。中國發展現代化,既造福中國人民、又促進世界共同發展,在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同時,謀求人類進步和世界大同。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式現代化在全球治理認知格局上差異在于:反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追求共同價值,守護共同命運
一個和平發展的世界應該承載不同形態的文明,必須兼容走向現代化的多樣道路。中國大力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摒棄小圈子和“零和博弈”,呼吁共同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擴大利益匯合點,畫出最大同心圓。
歷史上,一些西方國家奉行對抗性“零和博弈”思維,憑借其現代化先發優勢,向其他國家輸出現代化模式,通過經濟剝削、殖民掠奪等方式將本國財富積累的代價和危機轉嫁至發展中國家,并且為現代化后發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設置重重阻礙,導致世界現代化發展出現嚴重的不平衡、不公正問題。
中國秉承協和萬邦的天下觀,始終關注人類前途命運,努力以中國式現代化新成就為世界發展提供新機遇,堅持走和平發展的人間正道,倡導以對話彌合分歧、以合作化解爭端,始終把自身命運同各國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華民族傳承和追求的是和平、和睦、和諧的理念。中國過去沒有,今后也不會侵略、欺負他人,不會稱王稱霸。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公共產品的提供者,將繼續以中國的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
(二)維護共同秩序,完善全球治理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中國沒有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中國更反對個別國家惡意歪曲國際法含義,將自己的意志包裝成所謂“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強加于國際社會,大肆侵犯別國合法權利。
中國主張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積極參與、推動,并和各國一道,攜手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在不斷促進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努力中推進人類社會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旨在破解現代化發展史中出現的、而西方國家并沒有解決的諸多難題,比如以資本為中心而導致貧富兩極分化、物質主義膨脹、對外擴張掠奪等。中國始終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三)倡導共同行動,踐行大國擔當
2021年9月,中國提出全球發展倡議,主張以人民為中心、普惠包容、創新驅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中國認為,各國發展緊密相連,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各國必須和衷共濟,團結合作。
從2021年9月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到2022年4月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再到2023年3月提出全球文明倡議,習近平始終飽含對人類前途命運的深切關懷、對人類文明前景的深邃思索,為國際社會提供重要公共產品。三大倡議相繼提出,不斷豐富和拓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內涵和實踐路徑。在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勞倫斯·庫恩看來,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改善全球治理的偉大構想”,“這表明中國愿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繁榮承擔更多全球責任”。[35]
中國式現代化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全新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每個國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的努力都應該受到尊重,發展中國家有權利也有能力基于自身國情自主探索各具特色的現代化之路。中國將始終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國家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尊重和支持各國人民對發展道路的自主選擇,共同繪就百花齊放的人類社會現代化新圖景。
結 語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劇。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取決于各國人民的抉擇。
如果說西方現代化是人類現代化的序曲,那么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則越來越多地融入了人類現代化的交響。
人類追求現代化的歷史,是一部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鑒中推陳出新的歷史。在追求現代化的艱苦卓絕奮斗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善于守正創新的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在此基礎上,中國式現代化又以生動實踐和巨大成果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把追求共同富裕變成實際行動,讓天下大同等理想不再遙不可及。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也是一項開創性事業,必然會遇到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當今世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霸凌行徑對世界和平造成嚴重沖擊,一些國家鼓噪分裂對抗,大搞“脫鉤斷鏈”,給全球安全帶來巨大威脅;地區安全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疊加;逆全球化思潮抬頭,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世界經濟復蘇乏力……
前途光明,任重道遠。中國共產黨人從來不會躺在自己的功勞簿上沾沾自喜,也不會屈服于外界的壓力而裹足不前。同時,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走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道路,堅信人類是一個有機整體,地球是一個共有家園。面對共同挑戰,任何人、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人類只有和衷共濟、和合共生這一條出路。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國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處、合作共贏,繁榮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中國堅持對話協商,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堅持共建共享,推動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堅持合作共贏,推動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堅持交流互鑒,推動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堅持綠色低碳,推動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
中國相信,全世界只要攜起手來,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就一定能夠共創現代化的美好未來,共創人類文明的美好明天。
編寫說明與致謝
《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之路》智庫報告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長、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國家高端智庫理事會理事長曲青山和新華通訊社社長、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學術委員會主任傅華任組長,新華通訊社總編輯呂巖松任副組長,新華通訊社副總編輯任衛東與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學術和編審委員會主任(副部長級)王均偉任執行副組長,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課題組成員包括張鵬、李琦、劉敏茹、范為、鄭林華、董曉彤、周思勤、曲世俠、桑田等,新華通訊社課題組成員包括劉剛、崔峰、林嵬、王金濤、楊守勇、傅琰、伍曉陽、郭強、凌軍輝、毛振華、張紫赟、肖思思、楊皓、屈凌燕、周蕊、李放、蔡國棟、杜白羽、侯偉利、孫曉輝、馬昌豹、劉愛虹、何慧媛、梁勁、馮候等。
課題自2023年1月立項啟動以來,歷時一年多采訪、調研、撰寫、修改、審校完成。
在報告寫作和發布過程中,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院長季正聚、原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一研究部副主任樊銳、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一研究部一級巡視員張賀福、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機關黨委原副書記張愛茹、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臧峰宇、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劉作奎、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原副所長李文、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潘維、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中國史教研室主任王學斌、新華社對外部中國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郭信峰等專家學者給予了多方面的幫助和指導,在此一并表示誠摯謝意。
[1]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社,2021年7月1日。
[2]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社,2021年7月1日。
[3] 《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社,2021年2月25日。
[4] 王治東:《新中國70年發展成就具有世界歷史意義》,《光明日報》2019年10月16日,第6版。
[5]《習近平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新華社,2023年10月18日。
[6] 《公安部:我國連續6年保持暴恐案事件“零發生”》,人民網,2023年1月10 日,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23/0110/c1008-32603569.htm。
[7]《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2023年2月7日。
[8]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2023年2月7日。
[9] 中共國家統計局黨組:《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求是》2024年第3期。
[10] 《引擎·信心·機遇——全球財經大咖共話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新華社,2023年3月26日。
[11]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新華社,2024年2月1日。
[12] 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4年2月29日。
[13] 《“新”“新”向榮強動能——山東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觀察》,新華社,2024年1月28日。
[14] 《我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達635.4萬人年》,新華社,2023年12月15日。
[15]《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2023年2月7日。
[16]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寫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閉幕之際》,新華社,2022年10月23日。
[17] 《馬丁·雅克:中國式現代化將惠及世界大多數人》,環球網,2023年5月12日,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4CrBgxTvuxF。
[18] 《新增1200萬人以上,2024年如何穩住就業大盤?》,新華社,2024年3月5日。
[19] 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4年2月29日。
[20] 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4年2月29日。
[21] 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4年2月29日。
[22] 浙江省統計局:《2023年浙江省人民生活等相關統計數據公報》,2024年3月4日。
[23] 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4年2月29日。
[24] 財政部:《2023年中國財政政策執行情況報告》,2024年3月7日。
[25] 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4年2月29日。
[26]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志愿服務研究中心:《志愿服務藍皮書:中國志愿服務發展報告(2022~2023)》,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4年版。
[27] 昆明市水務局:《昆明市水務局關于對政協昆明市十四屆一次會議第141370號提案的答復》,2022年5月30日,https://shuiwu.km.gov.cn/c/2022-05-30/4603910.shtml。
[28] 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4年2月29日。
[29] 國務院:《國務院新聞辦就2023年全年進出口情況舉行發布會》,2024年1月12日。
[30] 《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2023年2月7日。
[31] [德]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ざ鞲袼怪?,陳望道譯:《共產黨宣言》,湖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32] [美]弗朗西斯·福山著,陳高華譯:《歷史的終結與最后的人》,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33] [美]弗朗西斯·福山著,陳高華譯:《歷史的終結與最后的人》,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34] “Understanding CCP Resilience: Surveying Chinese Public Opinion Through Time”, July, 2020, https://ash.harvard.edu/publications/understanding-ccp-resilience-surveying-chinese-public-opinion-through-time.
[35] 《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作出貢獻——國際社會眼中的中共二十大》,新華社,2022年10月27日。